11月16至17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举办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研究员,山东大学育才功勋何瑁教授出席研讨会。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张永兵会见了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院长梁作堂主持了研讨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研讨会分上,梁作堂从学科的历史沿革、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团队建设、代表性科研成果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介绍了山东大学一校三地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的情况。马连良教授、冯存峰教授、徐庆华教授、祝成光教授、黄性涛教授、周剑教授分别汇报了高能量物理前沿实验、非加速器高能物理实验、强相互作用物理实验、粒子探测技术研发、高能物理软件技术研发以及粒子物理理论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力量、亮点工作和发展方向。马连良教授、李海峰教授、黄性涛教授、徐庆华教授、易立教授、周剑教授以及王守宇教授等青年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个人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以及计划。赵政国院士和汲培文研究员对山东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学科布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的肯定,并针对各研究方向及青年代表进行了点评,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今后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诸多建议。
会议期间,在青岛校区政工处和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一期“鳌山讲坛”上,赵政国院士为青岛校区师生作了题为“粒子加速器探索物质世界之极小”的精彩学术报告。他从基本粒子的发现开始,介绍了物质世界的“标准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如何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等重大科学装置,研究和发现物质微观世界的未知组分,探索其产生和相互作用所在时空的规律和本质等。赵政国院士还以当前世界上最高能量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和我国唯一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介绍了这些实验上取得的最新亮点成果,展望了高能加速器物理实验领域的研究计划。报告结束后,针对现场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赵政国院士从科学的角度为其一一解惑。
赵政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探测器研制、建造、运行,数据分析以及组织领导大型国际合作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任北京谱仪实验负责人期间,主持进行了2-5GeV能区R值的精确测量,为标准模型参数的限定及后来“上帝粒子”(Higgs粒子)的寻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ATLAS实验中,主导建造精密缪子谱仪,成为以后测量双玻色子及Higgs粒子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