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新闻动态
“教育家精神在前沿” | 王雪林教授:深耕辐照效应研究,传承科研育人初心
作者:黄伶俐;图:王雪林        发布时间:2025-09-12        点击数:

师道立,人道兴,则风俗厚;

贤才昌,治化理而天下平矣。

——明 湛若水《赠掌教钱君归姑苏序》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深度挖掘研究院具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大教育家精神的先进模范,使中青年教师在成为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筑梦者”的道路上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行有力量,我们陆续推出“教育家精神在前沿”系列人物事迹专访。今天我们走进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王雪林教授,一同探寻他的科研与从教生涯。

王雪林,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离子辐照晶体材料微纳结构的调控、材料在离子辐照环境下的损伤形成演变,核能结构材料性能评估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核学会辐照效应分会理事,中国电工学会离子束电子束专委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核学会副理事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担任中国核物理分会理事,山东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一、面向国家需求,聚焦材料辐照效应

科研需要敏感度,要从国家战略、行业痛点甚至新闻事件中捕捉灵感。针对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规划,核能作为国家战略基荷能源作用日趋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反应堆工程、空间探测等诸多领域各类材料在辐照环境下性能退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材料辐照损伤不仅与载能粒子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相关,而且是材料本身缺陷及性质演化有关,针对提高材料辐照损伤以及性能演化这一共性难题,研究团队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载能离子辐照基本作用过程、材料的离子辐照效应、核能结构材料性能评估的研究等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在实验及理论上系统的开展粒子辐照环境下固体材料损伤的形成、累积与演化特性与机制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华龙核电机型基础研究、GF重点项目等多项项目课题,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科研不是单打独斗,研究团队要有合理的分工,更需要密切的合作。王雪林教授始终强调团队的力量,团队吸纳和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高宁教授针对辐照损伤多尺度模拟关键问题,探索新方法、开发新算法,促进计算模拟在核能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针对核能结构和堆内构件材料的使役性能开展研究,提高材料在强辐照条件下损伤形成与演化的可预测性;刘鹏教授围绕辐照环境核与电子能损诱导物质微观损伤形成以及宏观性能演化的物理机制这一基础科学问题,揭示了核与核弹性碰撞、核与电子非弹性碰撞等辐照基本作用过程及其诱导辐照效应的物理机制,推动与发展了复杂辐照环境多物理量多参数作用下辐照效应的研究,同时探索辐照技术在多学科领域中的交叉应用,为核技术与信息、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提供研究方案与支撑。

研究团队在梳理反应堆结构材料辐照效应领域关键问题、管理策略、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反应堆结构材料辐照效应技术体系建设中的管理策略、关键问题及技术难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王雪林教授还积极参与由山东省核学会牵头的有关我省核技术的发展,核能综合应用以及智慧能源城市等咨询建议活动,作为编写专家参与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布的《专业发展报告2018-20192021-2022》中的核能发电专业发展报告部分,《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20》中的核能发电技术部分,均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科研如摸黑爬山,在坚持中攀登顶峰

基础研究充满未知性,科研之路,从无坦途,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看不见路的探索中。科研过程像是摸黑爬山经过努力和付出,在上升的过程中达到相当的高度,离山顶会越来越近;也有不利的时候,高度有可能在下降,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与寂寞是沿路的踏脚石,等到天亮时才能看自己的高度,继而矫正和调整自己,只有坚守初心,不懈坚持,持之以恒,最终会到达顶峰。

载能离子束同时作为质量与能量的载体并可以精确操纵,成为材料性能调控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微电子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从1980年代开始,在导师王克明教授的指导下,王雪林作为研究生率先开展了离子注入晶体材料的研究,以离子辐照晶体材料波导结构制备与性能调控、离子辐照(纳米)光电子学等为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的探讨和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的研究成果成为导师王克明教授获得的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粒子与光电材料相互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带着这种观念,王雪林教授与研究团队以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勇攀高峰。基于国家核能领域的发展需求,通过引进与培养人才,针对核能结构和堆内构件材料的使役性能开展研究,以参与华龙一号基础研究以及LEAF等国家重大装置研发为契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对于辐照损伤多尺度模拟关键问题,开发从电子尺度、原子尺度到介观及宏观尺度的模拟方法,提高了材料在强辐照条件下损伤形成与演化的可预测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们的关注,并应用于相关工程领域。

三、全心育人,认真为骨,包容为魂

认真是科研人的底色,习惯比制度更有力量。在谈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时候, 认真备课、认真授课,要对学生负责是王雪林教授放在首位的理念。他不仅要求自己认真做事,也要求学生认真做事,他认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融入自己本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依靠外在的制度去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做好科研,同时也做好自己。

包容开放,才能让创新生根发芽。王雪林教授强调要以包容的胸怀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同时也强调了普适教育的问题,认为学生要不断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自我把控能力和开放的思维,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王雪林教授在践行这些理念的同时,也注重为学生创造研究和创新的环境氛围,他认为科研活动是需要资源的,营造一种创新开放的氛围是很重要的。

从事科研的几十年来,王雪林教授始终坚守科学家的本分做真学问,解真问题。他认为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造福,这份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传得了薪火。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行走在科研与教育的道路上,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继续深耕科研领域,以敏锐的眼光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以宽容和广阔的胸怀对待学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在科研领域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也在教育领域培养出一代代的优秀人才。

王雪林教授长期从事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材料的离子辐照效应、核能结构材料性能评估的研究,在SCI 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200篇,主持和参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多次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多次在相关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研究院组织开展教师节走访慰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