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新闻动态
第十六届中法粒子物理联合实验室学术研讨年会在我校举办
作者:黄伶俐 王安庆        发布时间:2025-07-29        点击数:

2025年7月21日至25日,第十六届中法粒子物理联合网络-实验室研讨会在青岛海天大剧院酒店举行。会议由山东大学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Xavier ANTOINE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副主任Laurant VACAVANT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分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曹臻、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校区校长王美琴等出席会议。200余位中法两国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会议主题涵盖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物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BESIII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LHAASO)、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AliCPT)、未来环形对撞机(CEPC)关键技术、暗物质与宇宙学、探测器与电子学研发、高能物理大数据处理等多个方向。与会专家通过特邀报告、专题研讨等形式,系统回顾了中法双方在过去一年的合作成果,并对未来四年的合作框架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会议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校区校长王美琴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向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山东大学的基本情况。法国驻华大使馆科技专员Xavier ANTOINE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分别致辞。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王萌教授详细介绍了会议议程安排,FCPPN/L法方代表Eric KAJFASZ教授回顾了实验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的合作历程。山东大学特聘法籍教授Imad LAKTINEH博士分享了其在中国开展长期科研合作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会议随后进入学术报告和讨论阶段。中法双方人员共作了60多个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强子对撞物理、重离子对撞物理、中微子物理、天体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探测器和电子学技术、未来加速器技术以及大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多个方面,形式包括亮点报告、综述报告和研究报告等。这些学术报告回顾了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包括ATLAS、CMS、LHCb和ALICE等实验在第二阶段运行中取得的重要物理成果,并展望了2025年的科研计划;汇报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相关进展;综述了中法双方在天体物理和宇宙学领域各自的研究状况并报告了在暗物质寻找和高能宇宙线物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了中国空间物理研究计划;报告了多个实验上的升级计划、未来加速器实验项目提案CEPC和一些未来粒子天体物理实验项目的现状和前景,以及针对这些实验计划在探测器和电子学等方面的研发工作。

通过本次研讨会,中法双方与会科学家对粒子物理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对未来的进一步合作进行了探讨。本次会议上还有一批实验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做的报告,显示了他们在联合培养中受到了良好训练并做出了重要成绩,体现了联合实验室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法粒子物理联合实验室(FCPPL)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国在粒子物理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深度合作。本次会议期间,双方就下一阶段在高能实验、中微子物理、宇宙线观测等领域的联合研究计划达成共识,并计划进一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执行委员会闭门会议,就联合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研讨。

第16届中法粒子物理联合网络/实验室研讨会在青岛圆满落幕,标志着中法两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作为两国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中微子探测、新型探测器研发等前沿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更通过青年学者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科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中法粒子物理联合实验室成立十八年来,始终秉持"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理念,其合作成果不仅体现在数百篇高水平联合论文上,更展现在共同推动人类对物质基本结构和宇宙起源的认知边界拓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