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至12日,轴子暗物质理论与观测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30多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轴子暗物质研究的最新进展。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梁作堂教授主持。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院长黄性涛教授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山东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队伍以及学科特色等情况,强调基础学科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跨学科融合是推动前沿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期待此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促进轴子暗物质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随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宇代表会议组委会欢迎大家的到来,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前沿引领项目“轴子、类轴子暗物质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介绍了该项目主要的物理目标:类轴子暗物质的起源、多尺度演化模型以及观测三大方面的开展理论和唯象学研究。与会专家对项目的开展和研究方案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轴子是解释强CP破坏问题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冷暗物质的绝佳候选者。近年来,针对轴子与类轴子的研究持续升温,在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化,轴子研究已形成涵盖粒子物理、宇宙学、天文学及实验探测技术等多维度的研究体系。本次研讨会主题为“轴子暗物质:理论与观测”,共安排了32场学术报告,内容涵盖轴子物理理论研究、实验观测、实验探测技术以及新的观测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次研讨会搭建了理论物理学、天文观测与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度对话平台,与会专家针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有效地促进了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与交流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廖益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性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