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RHIC-STAR国际合作组新当选的共同发言人提名,合作组理事会通过,徐庆华教授被任命为新一届RHIC-STAR国际合作组副发言人(deputy spokesperson,任期2023年5月至2026年4月)。
RHIC-STAR是依托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上的螺线管径迹探测器STAR(Solenoidal Tracker At RHIC)建立的大型高能核物理国际合作组,由来自13个国家67个单位的7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
合作组发言人与副发言人是整个合作组的核心领导人和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组的运作以及大型国际合作实验的运行。这些领导工作包括实验运行规划的制定、探测器研制和升级计划的确定、物理研究目标的提出与实验数据分析的统筹等。同时,发言人还承担着对外争取实验运行经费、组织国际合作团队协作攻关、协调实验的重要运行事项、以及代表合作组对外宣布重大实验结果等任务。
RHIC-STAR实验自2000年开始运行,STAR中国组经过近二十年参与国际合作实验的积累,在一些关键探测器的研发和物理研究上进做出了关键贡献,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STAR中国组负责研制的飞行时间探测器、时间投影室内径系统升级、事件平面探测器等已成功在实验中运行。依托STAR实验中国组为主在反物质原子核、反物质相互作用、集体流及QCD相变、双轻子产生、核子自旋结构及夸克物质整体极化等研究中取得有重要影响的、享誉国际同行的学术成果。STAR中国组培养的多位研究生活跃在本领域,并担任物理组召集人、合作组发言人等重要职位。
此次徐庆华教授当选副发言人是STAR中国组成员首次在RHIC上担任发言人层次的领导职务,是山东大学STAR团队以及我国高能核物理实验团队在国际大科学装置上系列突出贡献的一次集中体现。STAR合作组发言人Frank Geurts教授指出:“作为自旋物理的专家,徐庆华教授作为副发言人的加入使STAR管理团队更加广泛和国际化。这也是对山大团队和整个STAR中国组在过去多年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认可。”。
徐庆华教授长期从事核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在高能核物理实验物理研究和探测技术研发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与影响力。他历任STAR自旋物理组负责人、STAR合作组理事会理事、俄罗斯NICA-MPD合作组理事会理事、美国下一代电子离子对撞机(EIC)报告委员会共同主席、EIC-ATHENA实验组单举物理组召集人等。此前,他领导团队圆满完成了STAR实验核心探测器时间投影室iTPC的升级。作为iTPC升级的中方负责人,他的工作和领导的中方团队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在物理分析研究上,他带领团队在RHIC核心实验测量-W玻色子自旋不对称的实验测量中作出重要贡献,首次发现海夸克自旋分布存在味道对称破缺,得到核子内海夸克自旋分布的最精确结果。该测量被美国核物理领域定为“里程碑(Milestone)”测量。
山东大学高能核物理实验团队由徐庆华教授在2008年回国后组建,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包含10位青年骨干的研究团队,其中4人获得国家“四青”人才项目资助。近年来该团队在核子结构研究、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以及粒子探测技术研发上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团队近期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STAR实验观测到不同基本粒子之间的量子干涉。团队骨干作为主要作者(PrincipalAuthor)的论文于今年1月发表在《科学进展》上[Science Advances9, eabq3903 (2023)]。这次被合作组任命为副发言人,是对徐庆华教授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山大团队以及中国STAR高能核物理实验团队在该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充分肯定。
中国STAR组由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