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杨驰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4        点击数:


姓名

杨驰

电话

15555491052

E-mail

chiyang@sdu.edu.cn

职位/职称

教授

人才类别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

教育经历:

起止时间

学位

毕业院校

专业学科

2008-2014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2003-2007

学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工作单位

职位/职称

2020-至今

山东大学

教授

2016-2019

山东大学

副研究员

2014-20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忠尧博士后”







研究方向:

高能核物理实验、粒子探测器研发

研究内容:

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具有色禁闭和渐近自由两大特性。这种理论认为带色荷的粒子如夸克和胶子是不能单独存在并被直接测量到的。这种色禁闭是基于胶子所携带的色荷。如果能量密度足够大,解禁闭的现象就会发生,夸克和胶子会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这种新的物质相被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 gluon plasma, QGP)。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之后就处在这种状态。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理解强相互作用特性和宇宙早期演化。实验上可以通过超高能原子核对撞创造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极端条件。本人目前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实验有:1)位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RHIC-STAR实验;2)位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NICA-MPD实验;3)正在设计建设中的选址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EIC实验。

实验数据分析方面:主要利用对撞产生的双轻子、直生光子和重味强子等粒子作为探针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粒子探测器研发方面:主要集中在径迹探测器与量能器上,目前承担RHIC-STAR实验前向快度区径迹探测器的升级,作为负责人主持前向微条窄隙室升级;参与NICA-MPD电磁量能器的批量研制,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负责部分电磁量能器模块的研制。在研项目总经费800余万元。

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2020年至今,美国电子-离子对撞机实验(EIC)探测器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0年至今,美国STAR国际合作组前向微条窄隙室(FTT)升级项目负责人(Project Manager)。

2020年至今,俄罗斯MPD国际合作组理事会理事。

2019年至今,俄罗斯MPD国际合作组物理委员会理事、电磁探针及量能器物理组(EM Probes and ECal)负责人。

2017-2019,美国STAR国际合作组轻味谱与极端偏心对撞(LFS&UPC)物理组负责人。

2014-2016,美国STAR国际合作组理事会青年代表。

主持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在研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合作单位负责人,在研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骨干,在研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结题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结题

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在研

7. 国家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结题

2018年获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项目资助。

2020年获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项目资助。

代表性研究成果:

作为主要作者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

1. Phys.Rev.Lett. 123 (2019) no.13, 132302

2. Phys.Lett. B 797 (2019) 134917

3.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49(2019)102008

4. Phys.Rev.Lett. 121 (2018) no.13, 132301

5. Nucl.Instrum.Meth. A 896 (2018) 90-95

6. Phys.Lett. B 770 (2017) 451-458

7. Phys.Lett. B 771 (2017) 13-20

8. Nucl.Phys. A 967 (2017) 800-803

9. Phys.Lett. B 750 (2015) 64-71

10. Nucl.Instrum.Meth. A762 (2014) 1-6

11. Nucl.Phys. A 931 (2014) 691-695

12. Phys.Rev. C 90 (2014) no.6, 064904

另有国际合作组论文百余篇。

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

1. “Dileptons and Direct Virtual Photons at STAR”, XLIX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article Dynamics (ISMD2019), Santa Fe, USA, Sep.9th-13th 2019

2. “Recent Results on Light Flavor Production and Dileptons Measurements at STAR”, The 13th Workshop on QCD Phase Transition and Relativistic Heavy-Ion Physics (QPT2019), Enshi, China, Aug.17th-20th 2019

3. “Electromagnetic Probes at RHIC”, The 7th Asian Triangle Heavy-Ion Conference (ATHIC2018), Hefei, China, Nov.3rd-6th 2018

4. “Direct Virtual Photons at STAR”,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rom Hot and Dense Hadronic Matter Conference (ECT2018), Trento, Italy, Nov.26th-30th 2018

5. “The STAR Detector Upgrade and Future Plan”,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Frontiers in Physics (ICNFP2017), Crete, Greece, Aug.17th-28th 2017

所获奖项: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RHIC&AGS杰出贡献奖,2019

上一篇: 薛良

下一篇:张 宏